集体的沉默,就是集体的毁灭
作者:天狐行空
我们常听人说“沉默是金”,但重庆万州公交车惨剧告诉我们:沉默和冷漠就意味着自我毁灭,集体的沉默就是集体的毁灭!
然而,万州事件过后,我们的社会是否就因此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呢?我看未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导致悲剧发生的土壤并未因此事件而改变。
啥“土壤”呢?
首先,就是社会大众的沉默和麻木。
而这种沉默和麻木并不只表现在发生乘客抢方向盘这种危及自身和全体乘客的事情时没人出面制止,而是表现有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老人倒地没人去扶、城管打小贩没人制止、强拆强征没人同情……因为人人都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象葬身江底的万州乘客生前觉得自己坐公交车不会掉进江里一样。
单就“抢方向盘”事件来说,万州坠江事件就牵出了全国各地的许多起类似事件,而在这多起类似事件中,鲜有乘客出面制止,多数都是沉默以对、麻木不仁,而且有两起竟然还是发生在重庆万州悲剧之后的第二天和第八天!
我们先来看看单是最近媒体报道的类似事件都有哪些:
1、就在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10月29日),北京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件:视频画面显示,车辆到站后,司机停车打开车门,一名邓姓女乘客堵在车门处却未下车。司机询问她是否下车时,那名女乘客厉声反问:“你说下不下?”随后司机关闭了车门。不料车辆启动后,心怀愤懑的女乘客竟拎起一箱牛奶砸向司机,口中还叫喊道:“你给我(把车门)开开!”司机情急之下紧急刹车,但还是因一时失控与另一辆小轿车发生了剐蹭。而在整个过程中,竟无一人对闹事女乘客进行制止。
2、在万州悲剧发生后的第八天,11月4日,就在全国舆情沸腾、悲痛反思之际,湖南就又发生了一起“抢方向盘”的类似事件:湘潭123路公交车开过桃园站没多久,一位老年乘客在接到一个电话后要求下车,司机说不能停车,让他下站再下,他就突然冲上前去,一把抓住方向盘左右乱扯,导致车辆左右摇晃,险些失控侧翻,幸好当时车速不快,驾驶员李攀又在关键时刻打了闹事者一掌并将其推开,同时踩住了刹车,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而在此过程中,车上40多个乘客同样无一人出来阻止老人的危险举动。
3、再往前推,同样是在湖南,4月20日又发生了一起乘客“抢方向盘”事件:一辆载有15名乘客的长途大巴行驶在由衡阳开往长沙的高速公路上,一名中年男子因发现自己“坐过了头”,先是冲司机怒吼停车,司机劝说高速路上不能停车,于是该男子就冲上去抢夺司机的方向盘,虽然司机牢牢地把控住方向盘,车辆还是在高速公路上左冲右突,情况十分危机。幸好此时有一男性乘客冲过去,一脚猛踹制止了闹事乘客的危险行为,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4、今年1月,海南三亚市一位六旬老人张某某因买票问题与司机发生口角,虽有多人阻挡,张某某还是用脚猛踹到了司机的手臂,致公交车失控撞上路边围墙……
……
类似的危险事件其实还有很多,公开报道和我们能够知悉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在这众多的危险事件中,却鲜少有人出来制止,更没有引起政府、立法者和全社会的重视,从根源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只是流于表面的谴责和声讨、政府部门的救援和善后,将悲剧变成喜剧,致使这种险情和悲剧不断重演。
其实象重庆坠江这样的惨剧早在十几年前就发生过了,而且被导演伍仕贤先生拍成了一部短电影《车四十四》(也可叫作《44路公共汽车》),并荣获多项国际电影节大奖。可惜的是,这样的悲剧在此后的近20年里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愈演愈烈。而在多数时候,车里的乘客都象电影里的满车乘客那样麻木不仁、沉默以对,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
电影很短,大家请看:当两个劫匪中途上车进行抢劫、完了还拖出女司机进行强暴的整个过程中,一车的乘客除了乖乖交出钱和手机等值钱物品,没有一个敢出声,也没有一个站出来与之搏斗,而面对女司机的被强暴,满车的乘客更是成了一个个麻木的看客,最后只有一位弱不禁风的青年勇敢地下车与之搏斗,被捅数刀后倒下。满车的乘客通过车窗看着青年搏斗后倒下、再看着劫匪强暴女司机后逃之夭夭。受辱后的女司机回到驾驶室后回看了一眼满车的乘客,开车就走。此时,那位受伤的青年也爬上车来,却被女司机一把推下了车,并将他丢在车上的行李包扔了出去,之后就开着公交车绝尘而去,带着一车乘客冲下了悬崖,发生了同归于尽、车毁人亡的悲剧!
影片完整版:https://v.qq.com/x/page/e039177yjez.htmlhttps://v.qq.com/x/page/e039177yjez.html
可惜,由于你懂的原因,这部由真实故事拍摄的短片只能在国际上获奖而没有多少人看到,当然也就没有引起多少人对这种集体沉默麻木状态的关注,更没有从根源上加以杜绝,以至于此后发生了那么多类似的危险和悲剧事件,直到最近发生了重庆万州的公交车坠江惨剧。
这就是集体沉默麻木造成的严重后果。
然而,你能完全怪女司机的残忍吗?看过《车四十四》影片的人恐怕都不会。因为,如果你说她残忍,那满车乘客的集体沉默麻木算不算残忍?如果一众人沉默麻木到此种程度,活着和死了又有何区别?
因为常识是:在社会这辆“公共汽车”上,别人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救人就是救己,沉默和麻木就是自杀。然而,可悲的是,现实却仍象七十多年前二战时波兰诗人勒克的那句名言所说的:“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历史已一再证明:在任何个体遭受不公、屈辱或侵害的时候,旁观者的冷漠、沉默和麻木最后都会殃及自己。因为一个个的小悲剧叠加起来,就象轻飘飘的雪花叠加最后导致雪崩一样,终会酿成更大的集体悲剧——就象二战的爆发是从纳粹迫害本国公民(特别是犹太人)开始的一样,因为当时众多德国人的沉默和顺从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和嚣张,最后酿成了世界性的灾难,也造成了战败后的德国被一分为二,成为德国人自己的悲剧。
有人说,你不能将所有的公交车悲剧都归于司机、闹事者和乘客,因为一个偶然的类似事件可以归罪于他们,如果类似的事件已成为一种不断发生的普遍现象,那说明整个社会已经失序、脱序,这就是公权力的责任了,因为公权力负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天然责任,否则还养他们干什么,有什么事我们都自己解决好了;就算是大家都沉默和麻木,那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能完全怪大家吗?
是啊,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整个社会普遍的集体沉默和麻木呢?
痛定思痛,窃以为原因至少有三:
一、法治的不彰
法治的不彰有立法的原因,也有司法的原因。
从立法角度讲,许多条款都是模棱两可的,让人无所适从。比如关于“见义勇为”,过去的规定是“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害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然而,什么是“重大过失”?当事人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既要救助他人又要避免“重大过失”?如何在危机过程中拿捏好这个分寸?如果拿捏不好,岂不是自找麻烦、自找苦吃?再比如“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又该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把握和拿捏?立法上的种种“模棱两可”让所有公民都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在面对危机时只能采取冷漠、沉默的态度,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麻木。这能怪大家吗?
从司法方面看,近年来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奇葩”判决又大大强化了大众的这种冷漠、沉默和麻木。这里边影响最大和最广的恐怕就当属南京的“彭宇案”了。
有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犯罪污染的是某段河水,那么,一场不公正的判决污染的则是整条河流。”不管这个案子的真相究竟如何,其直接后果就是“河流”被污染,出现了如今“老人倒地没人扶”的普遍现象。社会风气从此江河日下,一泄千里,直到今天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这能怪完全大家吗?
二、价值观的扭曲
现在的“人心不古”恐怕是个无人争辩的事实。不要说是与古人比,就是与几十年前比,也是恍若隔世了。每个人最直观的感受恐怕就是:人人唯利是图、骗子防不胜防、陷阱无处不在、贪腐越来越普遍。因为几十年来单纯地强调“发家致富”、“闷头发大财”,导致官民个个都是“无利不起早”,“一切向钱看”,可以说,为了金钱可以不要底线,扭曲的财富观已严重颠覆了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已荡然无存,出门在外,防备都来不及呢,哪还敢管“别人的闲事”?甚至到了如果你去管就会被认为你是“傻缺”的地步。如果现在我们还有什么共识的话,恐怕这是唯一的最大“共识”了。
也许有人说,人心不古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然而,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怎么就没有出现这种“正常现象”呢?有例为证:
据报道,一位在蒋介石时代逃到大陆的台湾人在通缉令失效后第一次回到了台湾。令他惊讶的是,邻居还是那些邻居,人还是那些人,但态度和精神面貌却完全不一样了。他说,在他逃走之前,台湾人个个脾气暴躁、出言不逊,满身的戾气,而且互相充满敌意,甚至互相举报,防不胜防,他当年就是被人举报遭难的。这次回来却完全变了,变得个个说话客气、和蔼可亲,处事谦卑谦让,满脸的真诚和信任,甚至连不认识的人都是那么热情友好!而到政府部门办事,个个也是彬彬有礼、热情周到,主动帮他办这办那,完全不用自己操心,和当年屈膝求人的场景有天地之别!这一巨大反差让他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
看看,同样是经历经济发展的过程,为什么两岸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现象呢?
(此处省略500字,你懂的)
这就是为什么“抢方向盘”这种危险的事情在大陆常常发生,而在台湾却很少发生或根本就没有的原因。当然,这种事情在欧美日等文明国家也很少发生或根本没有。相反,在集体遭遇危险的时候,他们总是有人挺身而出或集体商讨对策,与不法分子进行殊死搏斗,比如在“911事件”发生的时候另外几架飞机上的那些乘客。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教育的异化和误导
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其实何止是大学,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教育其实从家庭、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一直到中学和大学,然后再到社会。而其根源又来自于我们这个社会种种不正常现象的影响,然后再互相反馈、激励和强化,最后成为一种“主流”观念。
所以,本文所说的“教育”不单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比如,不管是从官方媒体上,还是从老师或长辈口中,我们最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改变不了这个社会,只能去适应它”,或“不要想改变环境,你要学会适应这个环境”。许多人信了,接受了,为什么呢?因为“适应”会有利可图,而“改变”则可能付出代价。而且,图利的人会得到羡慕,付出代价者则会面临嘲笑。这就是典型的利己主义教育。很显然,许多人推崇这句话,并不是因为它的正确,而是因为它的有利可图。因为这种观念已成为了一种全民“共识”,所以当种种不公不义甚至危险出现的时候就无人出头加以阻止。因为你出头不但无利可图,反而会付出某种代价。整个社会的冷漠、沉默和麻木就是这种异化教育误导的结果。公交车上普遍出现的集体沉默和麻木不过是其中的表现之一罢了。
我们在媒体上最常听到或看到的另一句话是:“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许多人也信了,接受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因为这是一种崇尚丛林法则的野蛮人的思维,因为野蛮人不知道文明人除了利益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东西——价值观。按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叫“道”——“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君子之交淡如水”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与“利益”有何关系!
个人之间的友谊如此,再往大了说,社会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又何不如此?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文明国家虽然也有各种利益之争,但很少发生内战或国家间战争的原因,因为大家虽然利益不同,但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怎么能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然而,许多不负责任的媒体却利用它们的垄断话语权常年在宣扬着这种错误的理念和价值观,把国人和整个社会引导到了一种唯利是图的危险歧路上,并使许多人变成了一种没有是非、只有利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我们就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这样一种可怕的场景:当危险或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不是大难来临各自飞,就是沉默麻木去等死。因为在这种时候已没了利益的驱动力。如果这灾难与己无关的话,那就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这就是教育的异化和误导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是整个社会冷漠、沉默和麻木的深层次根源。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启迪人的心智、提升人的责任感,而不是让人变成唯利是图的行尸走肉。否则的话,那人与动物又有何区别呢?
所以,如果这种状况不从根本上改变的话,类似公交车坠江的悲剧就难说不会重演,而更大更可怕的悲剧也许正在前面等着我们。
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公共汽车”。